上课记

编者的话:维也纳中文教育中心目前有900多名学生,开设56个中文班,从学前班到高中班,及2个提高班,另设有4个类别的兴趣班11个。我们将陆续刊登老师和学生们的文章,包括介绍教学情况、心得、学习体会,及作品等,让大家更多地了解我们的中文教育。

 

 

每周六上午,我都会在学生到来之前走入教室,摊开教案,走到窗前。推窗望去,对面是一幢精致的红砖小楼; 楼后的天际,浅灰色的教堂尖塔层叠峻峭; 四周一片静谧,让人顿感表里澄澈。再转过身来,我心生虔敬,开始上课。

 

去年秋天接手的这个班,23名七八岁的孩子,学中文第二册。得益于前几任老师的认真负责,这些孩子们已经养成了很好的学习习惯,掌握了不少汉字和词汇。清楚了孩子们当前的能力,我订了新目标,要润物细无声,给孩子们汉语语言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滋养。

 

我们一起感受季节的变换。秋天,我把银杏叶,银杏核,石榴,柿子,南瓜等带到课堂, 同孩子们说这些我们中国人喜欢的瓜果植物,谈荷蓬莲藕,聊菊黄蟹红。我知道,这些东西会在孩子们的脑子里化为种种中国文化的意像符码。脑子里的这种意像符码越多,他们身上的中国文化气质就越浓。立春了,正讲到"春雨"这课,我选了三种不同类型的植物种子带到课堂:牛油果的核,水仙花类的球根和米粒一样小的鲁冰花花籽。孩子们的好奇心一下子爆发出来,小脑袋瞬间攒在了一起,随即是叽叽喳喳的议论。这个说:"让我看看", 那个说:"让我摸摸",生怕被落下; 女孩声情并茂:"哇,这花芽好小哦", 好像在呵护一样宝贝; 忽然又一声音传来:"让我闻闻!",众人觉得这主意好,立马都开始伸鼻子闻种子,我强忍着笑做看客。

 

活泼好动,好奇心强的天性若掌控不好,"上学记"就会变成"闹学记"。我于是把孩子分成四个队,以长江,珠江,黄浦江,松花江做队名,又让各队做了不同颜色的姓名卡片。提出要求说: 队员之间要互相帮助,只有一个人学会了还不够,要每个人都会才是真正的好。孩子们仿佛有了一种使命感,学习的时候会立即安静下来,用心写生字,读课文,背唐诗。我猜他们的脑子里一定琢磨着长江和珠江的样子,可能也想摸一摸,闻一闻。

 

学校民主,开明,严谨的办学风格有力地支持了课堂教学。老师们经常在微信群里分享海內外汉语教学的信息资源,我常拾收获,也常提醒自己要与时俱进。

 

去年圣诞前,想借着这个节给孩子们引入中国人对"纸"的偏爱。当我试探地向学校提出给孩子们上堂折纸课的打算时,教导处几位老师多次表示支持,对我很信任。班里的一位热心妈妈也主动做我的助手,充分准备之后,我们一起给孩子们上了一堂折纸手工课。像在清澈而平静的湖水里丟下石子,不经意地激起了涟漪。通过自己动手感受颜色,花样,大小和形状都各异的纸; 折一个中国塔,一条乌蓬船,一枚元宝,一个绣球......孩子们在不自觉间开始了美的启蒙。

 

善良,活泼,上进,用功,有这样好的下一代,我们做父母和做老师的,都当好好守护。

掌握好一门语言需要听说读写的系统训练。学校厚重的办学积淀同经验丰富,用心负责的新老教师们的完美协作,已经培养出了许多优异的毕业生。看着班里的这些孩子们,我想,他们现在学会的是一个字,一首诗和一篇散文,但日积月累,定会有拨云见日般的绮丽风景。

想像着孩子们长大后的样子: 中文学校的化育一定会在他们身上留下印记。在他们一转头一回眸间,你一定能看到我们故国人文久远,山川秀丽的影子。

 

(撰稿人:安伟)

 

欢迎各位老师和同学们投稿,请将电子文档发送到邮箱:news@chineseschool.at,谢谢!